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

5月15日,以“重新定义数据价值”为主题...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首页 > 焦点图
CMIC:赛迪院长张立——加快构建五大体系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4-03-04 10:52:44

来源:《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1期

作者:张立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战略举措,具有一系列鲜明的内涵,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有独特的发展优势, 又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加快构建五大体系,扎实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是我们党对工业化规律性认识的一次跃升,对于我们理解把握新型工业化新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增强制造业韧性、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之举。当前制造业发展运行出现了一些困难,需求端潜力释放不足,供给端“卡脖子”“掉链子”等问题时有发生,迫切需要凝聚新型工业化共识,增强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信心,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 体系、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选择。没有新型工业化,就不可能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统筹谋划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系统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梯度接续、 竞争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幅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
  
  从长期看,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巩固提升百年发展成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面向未来,必须充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契机,聚力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促进我国经济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实现新的飞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二、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新型工业化鲜明内涵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在充分借鉴世界工业化发展有益经验,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领导工业化的理论成果,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新型工业化既不同于我国以往的工业化模式,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模式,具有一系列鲜明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是新发展理念在工业领域的生动实践,更加追求高质量发展。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改变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加快塑造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的新生产函数组合方式,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型工业化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工业化。与以往偏重发展的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更加重视发展与安全的有效平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统筹兼顾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安全,既要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又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新型工业化是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工业化。与以往更强调要素成本优势的工业化不同,新型工业化更强调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要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遵循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基本规律, 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以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推动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掌控力不断增强。
  
  三、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独特优势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一是拥有党的领导的显著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我国工业的发展壮大,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成果。二是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供给能力,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三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不断完善提升,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规模超过520万标准机架,能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四是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超大规模且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市场规模决定分工的深度,分工越细、越深入意味着产业链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结合产业基础优势,就能推动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五是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科学统筹、协同攻关,动员集中各 方力量办大事,推动我国在航空航天、深海 探测、卫星导航、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推进 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统筹力度、创造更丰 富的创新资源提供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产业基础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 面存在突出短板,还面临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重等约束。同时,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加速先进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速工业化进程,对我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双重 压力。综合表明,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关键要素。
  
  四、加快构建五大体系扎实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新征程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加快构建五大体系,扎实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新成效。
  
  一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产业生态基石。新型工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确保现代产业体系的先进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是构建先进制造体系,厚植工业发展优势。先进制造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方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要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强化产业体系新动能;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稳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三是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打通科技产业循环。创新是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原动力。要直面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和堵点,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形成支持政策完备、多元投资有力、创新主体活跃、创新环境优良的产业创新格局。
  
  四是构建优质企业培育体系,提升产业发展韧性。优质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主体。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 服务链、人才链融合,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五是构建产业治理体系,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现代化产业治理体系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加强与财税、金融、科技、 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政策联动;强化产业政策评估,健全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立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
  

图


  
  期刊名称:《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出版单位:北京赛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立
  
  来源 | 《新型工业化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1期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