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赛迪院长张立:中国新

全球范围内,中国步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首页 > 焦点图
世界信息化大趋势: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互促

发布时间:2013-01-09 09:18: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当今时代,信息化快速推进,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重点在哪些方面?信息化与工业化会在哪些领域深度融合并给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变化?信息化还将给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准确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期“大家论道”的几篇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

    ——编  者

    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陈国青

    信息化在企业转型升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国际竞争中具有关键作用。信息化水平不仅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探索—模仿”、“融合—接轨”和“凝练—创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地区和城乡差异显著,不同行业和组织在信息化发展中存在多模式共存、多阶段交叉的现象和特点。这就要求我国在信息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现实可行性与发展前瞻性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活动相融合的过程。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虽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受到技术革新的推动,但主要是通过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深度来体现的。一方面,融合深度反映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要性和战略作用;另一方面,融合深度也反映了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智能程度。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网民数量剧增,网络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大量新兴技术、新型信息产品、新颖网络应用形式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组织的运营方式。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传统模式相比,呈现移动性(如泛在互联、移动商务)、虚拟性(如虚拟体验、赛博空间)、个性化(如精准营销、推荐服务)、社会性(如社交媒体、社会商务)、复杂数据(如富媒体、大数据)等鲜明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是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者交错互动、螺旋式演化的结果,形成了当前信息化实践和发展的主流色调。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计算模式以及社会化网络应用的涌现,进一步凸显了这些新特征。

    展望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将在下列若干领域呈现主流现象和趋势,并给我国信息化进程乃至现代化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领域的主要战线。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消费、物流等服务平台和城市现代化具有更高水平。

    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分析是信息化在信息服务、信息资源虚拟配置和动态优化领域以及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主要战线。面向公共云、局域云和私有云的云数据平台建设以及面向海量富媒体数据的深度信息分析技术,将使企业和区域拥有更多可获资源和数据服务,进而提升其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

    新兴电子商务应用。新兴电子商务应用是信息化在贸易、流通和零售等领域的主要战线,涉及电子商务各参与者(买方、卖方、平台服务提供方等)。基于移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复杂数据等新特征的电子商务应用,将在客户行为与体验、产品营销和推荐、商务安全、平台建设和服务品质、物流配送等方面产生一系列创新,并将在移动商务和社会化商务方面有更大发展。

    企业信息化的新拓展。企业信息化的新拓展涉及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在深度上,将沿着事务处理、分析处理和商务智能的轨迹提升,以逐步回答管理决策者在经营运作中提出的“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将发生什么”的问题。在广度上,一方面,拓宽企业内部业务信息化的领域,并进行必要的集成;另一方面,向企业外延展信息化的触角,以支撑与客户和供应商的业务活动。特别需要重视企业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如用户生成的数据(评论、口碑等)、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反馈等,以开发应用相关的商誉、企业舆情、开源数据分析技术。

    绿色信息化路径。探索绿色信息化路径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信息化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替代落后生产方式、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在消耗能源、产生代谢。在信息化过程中,除了相关设备和技术的采纳、制造和应用应该注意绿色环保之外,在信息化项目规划中也应该注意进行综合环境和能耗评估,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融合推进、科学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趋势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谢  康

    从经济理论视角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作用以提高技术效率的过程。这里,技术效率是指在既定工业化条件下信息化投入成本最小化,或在既定信息化条件下工业化投入成本最小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两条路径。那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有哪些呢?

    当代企业竞争主要是价值链和品牌的竞争,支撑价值链和品牌竞争的主要是研发和市场体系。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在价值链、品牌、研发和市场体系四个领域的深度融合构成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生产制造供应链和服务运营供应链统称为价值链。以生产制造为例,采购成本一般占我国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0%—80%,如果以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30716.04亿美元计算,供应链信息系统与采购流程深度融合每降低采购成本1%,将使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成本下降约784亿至1046亿美元。在部分深度融合的制造企业中,供应链信息系统使采购成本下降约10%,这意味着只要20%的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供应链深度融合,简单平均加总后就相当于创造出约1569亿至2091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最大差距不在资金和技术上,而在设计能力上。企业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品牌策划和研发设计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策划的协同能力,而且将极大强化我国企业全球协同研发的设计能力。以产品研发为例,制造业中产品制造效率的70%—80%是在设计和工艺阶段决定的,产品质量问题中40%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低劣的设计和工艺。因此,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一环,就是形成高效的研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优化产品还是通过重新设计产品来降低单位制造成本,或者采取外包策略,均有赖于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深度匹配来提供更高技术效率的全球协同研发,研发领域的全球协同自然成为未来深度融合的主导领域之一。

    产业层面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物流和农产品交易三个领域。

    2011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943亿美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4.6%。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美国的63%,但增速是美国的6倍,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消费电子商务不仅促进社会零售总额的增长,而且极大推动与之密切相关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市场分销体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虚拟化交易形式深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我国电子商务实践也表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物流体系的建设,物流领域的深度融合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物流领域的深度融合都将是未来的新趋势。按深度融合降低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约10%计,我国物流领域深度融合将创造出相当于约1.78%的GDP。

    农产品交易与电子商务和物流的深度融合,将成为中国特色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且可以促进食品安全治理的完善。

    未来我国区域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深度融合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将逐步超过东中部地区。

    虽然东中部地区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量依然超过西部地区,但随着东中部地区融合基础的牢固,深度融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相对缩小,而且会带来相应放大的城乡差距。相反,西部地区的深度融合一方面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

    总之,如果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题词是“内部匹配”和“局部信息共享”,那么深度融合的主题词则变为“深度协同”和“全过程信息共享”。深度融合意味着深度协同、全过程提高技术效率,因此,深度融合的新趋势将主要出现在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的领域,如价值链整合创新、品牌策划、全球协同研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农产品交易供应链集成创新等,集中体现在从某个产业内部的局部匹配转变为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全社会协同,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格局。

    当代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及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王旭东

    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态势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全方位重大影响,并将继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信息化最根本、最深远的是对自然人的影响,不仅使人手得到“延长”,更重要的是使人脑得到“扩展”。

    传统工业社会中,自然人个体的创造力通常需要依赖群体或整个社会体系的支撑才能得到发挥。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由于必需的知识储备不足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缺乏,经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然而,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智能化不断提升,对其操作日益便捷、直观,更符合人们的自然习惯。尤其是社会信息化进程最近10年来的发展,使计算机逐渐成为信手可得的身边工具,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加上移动网络又给人们以极大的应用自由。所有这些,都令个体的创造潜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和极大程度的释放。

    信息化对社会结构的作用不容忽视,现实社会结构正遭到虚拟社会的渗透和解构。

    结构的本质是关系。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现实社会结构基本上是以自然人个体为基准点,形成垂直隶属关系和水平交互关系。这种现实世界里纵横交错的社会结构,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遭到虚拟社会的渗透和解构,社会结构趋于扁平化。

    虚拟社会首先出现的类型是“邮件交互型虚拟社区”,此后还出现了“游戏交互型虚拟社区”、“即时通讯交互型虚拟社区”等类型。21世纪头10年里兴起的新类型是“基于移动通讯综合交互型虚拟社区”,国外的“推特”和我国的“微博”都属典型代表。虚拟社会的基本特点包括:(1)横向辐射状网络结构,决定了虚拟空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2)信息交互的瞬间同步性和留存时效的可固化性,决定了虚拟空间信息对现实社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3)虚拟社会里更易于虚隐化,因此虚拟社会较之现实社会更容易发生行为人的不当之举。虚拟社会的这些特点直接冲击着现实社会结构。

    信息化作用于世界经济、政治和军事,引发相关领域重大变革。

    社会信息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在总体上突出表现为结构性变革。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部门大量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信息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另一重大变革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不过,信息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问题。富国与穷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强弱势群体之间、不同年龄层之间等,始终存在类型不同和程度不等的数字鸿沟,由此造成发展机遇的不公平。

    世界政治领域的信息化影响,广度上表现为网络政治信息的存在和传播具有普遍性。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组织还是个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获取政治信息,政治信息结构日益扁平化。深度上表现为电子政务的出现、实施和推广对传统政府运作的变革。

    就世界军事而言,目前主要军事强国的信息化作战武器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和训练系统等都有长足发展并达到实战水平。此外,在情报战线,传统的一些做法正被信息化改变。近几年兴起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成为获取情报的新信息源和途径。

    信息化作用于人类科学文化,激发了创新、促进了繁荣,但文化多样性等面临挑战。

    信息化使学习真正做到了“三随”:随身、随地、随时。网络化与虚拟化,公开化与国际化,自主化与多样化,已成为当代全球教育发展和学习范式转变的三大趋势。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与普及,又促成了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持续进步。如今,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国际科学界最新前沿动向。信息化进程同样深化了哲人对信息本质的思考和认知,信息哲学开始兴起。历史学界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史学的可行性。网络文学作为新的表达、承载范式,冲击着传统文学殿堂。然而,英语信息在全球互联网世界占据主宰地位,其他语言则处于边缘化境地。信息化也在世界范围给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多样性的延续带来很大挑战。

    综观社会信息化进程,未来10年的趋势仍将是微电子计算低成本化、互联网泛全球化和基于移动通讯的个人手持综合信息处理的大众化。现实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现实化并存发展,将导致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趋同并最终合一。21世纪信息社会的结构体系和运行机制,将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

    链  接

    大数据:

    当今时代,数据规模急剧膨胀,数据类型也越来越多。大数据是所有数据的集合,包括海量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生成速度快、调用数据源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大数据技术,通俗地讲就是从海量复杂数据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它对人类的决策模式和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云计算: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有人把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比喻成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或者银行,未来的计算资源像水和电那样可随时获取,而自己的数据信息可以像在银行储蓄一样存储在云计算的服务器里。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