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政策与设计
CMIC:补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

发布时间:2015-08-19 08:11:55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余雪松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并逐渐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的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

 
  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五大原则,将“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电子信息产业是实施

 
  《中国制造2025》的基石

 
  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需要电子信息产业有力支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需要产业密切跟踪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新生态体系。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要尽快突破芯片、整机、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大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能力体系建设,在信息对抗中争取主动权。

 
  与此同时,信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应用日益广泛,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既为我国带来发展的新机遇、新空间,也使我国面临着新一轮技术及市场垄断的严峻挑战。

 
  强化自主创新,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环节,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体系,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支撑能力

 
  在三方面有待提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首位,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骨干企业实力逐步壮大,国际地位显著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同比增长9.8%,占工业总体比重达到9.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生产手机、微型计算机和彩色电视机分别为16.3亿部、3.5亿台和1.4亿台,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达50%以上。但应该注意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较弱、产用衔接存在盲区等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为产业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造成较大压力。

 
  一是电子基础产业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电子领域的追赶和跨越进展缓慢,覆铜板、磁性材料、电阻器、电容器、PCB等产品以中低端为主,电感器、传感器、IGBT等普遍落后国际先进水平1~2代,集成电路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关键专用设备长期依赖进口。这是造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不牢、根植性弱的根本因素,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智能制造所必备的工控设备、机器人、智能信息系统等产品水平偏低,高端基本依赖进口。

 
  二是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较弱。受制于核心技术缺失、资本人才储备不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弱等因素,我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当前仍以消费电子产品为主,而对要求更高的系统集成产品如数控机床、智能装备、机器人等投入力量明显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多停留在低端水平,难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除了核心电子元件自给能力不足外,软硬件系统集成运用的能力偏弱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是产用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尽管在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制造业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更多的是企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就整个制造业而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还偏低,尤其是从原材料调配、生产控制、产品转运全流程制造智能化水平与国际差距十分明显。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产用脱节现象较为严重,信息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和应用企业没有发挥协同作用,导致信息技术产品针对性不强、应用企业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需要联合攻关的核心技术瓶颈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

 
  四大举措补强电子信息产业

 
  支撑《中国制造2025》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传统态势转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仍然活跃,正在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围绕“构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这一中心任务,通过“强基础、促融合、推合作、保安全”四大举措,实现软硬融合、两化融合、产业与服务融合,助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

 
  强基础。强化自主创新,围绕产业核心领域薄弱和瓶颈环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集成电路、传感器、信息存储设备等关键产品,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领域的创新能力,夯实产业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基础。

 
  促融合。把握产业融合趋势,推动产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促进融合配套发展,大力提升机器人、工控设备、信息系统等智能硬件发展水平,提升数控机床、智能生产设备、全自动生产线等,着力推动软硬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网络与产品融合,形成结构优化、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合作。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机遇,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对接,加强“官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促进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以用兴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保安全。大力发展基于自主技术的信息安全产业,支持安全芯片、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建立保障信息安全的产业支撑体系,提高产业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信息安全的能力。

(责任编辑:紫叶)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