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区域经济
CMIC:中德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的四个维度

发布时间:2015-10-16 08:59:20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谢振忠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最近,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中认为“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德国100年”,业界、媒体及社会各界对这一判断多有质疑并引发热议。联系到《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30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的战略目标,以及在发展战略导向上对“德国工业4.0”的学习和借鉴,客观评价和对比中德两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家之间进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既要考虑到总体规模,也要考虑经济效率效益,既要看到硬实力指标,也要考虑软实力的差距。通过规模总量、效率效益、创新能力、软实力等四个维度的考察,可以对中德两国的工业经济实力做出基本比较。

 

  一、规模总量:中国重回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德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减弱

 

  规模庞大、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反映了各国制造业的发展实力,是制造业强国的基础。从总体规模看,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德国相比优势明显。中国201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约36700亿美元,德国工业增加值总额约7600亿美元,两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和35.85%。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也在2010达到了19.8%,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从企业数量看,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且呈增加趋势,2014年达到100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第二大国;同年德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为28家。预计未来时期,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仍将增加,德国的上榜企业数量则呈下降趋势。从出口规模看,以美元计算,德国是世界第三出口大国,中国位居第一。但以人口和GDP加权计算,德国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达到人均17000美元,超过中美日三国的人均出口量总和。总之,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在持续改变世界工业发展格局,而老牌制造强国德国的全球影响力正在减弱。

 

  二、效率效益: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德国的三分之一,但在未来有较大增长潜力

 

  效率效益反映出一国制造业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的领先程度,是制造强国的核心。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效益,可以用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两项指标进行对比。从劳动生产率看,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2011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每一员工的GDP)为14.2千美元,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为43.3千美元,约为中国的3倍。但从增长速度看,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远高于德国,2012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为7.37%,同期德国的增速则呈下降趋势,为-0.35%,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将会逐步缩小。从增加值率看,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直在22%左右徘徊,而德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则稳定在45%以上的水平。中国在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从而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长效率效益方面仍需做出较大努力。

 

  三、创新能力: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差距不小,德国创新聚焦高端造成市场受限

 

  创新能力是一国工业经济占据当前和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制造强国的源泉。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工业领域创新要素在总量上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从研发投入强度看,2014年我国全社会R&D 经费投入13312亿元,位居世界第三;研发投入强度为2.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达到了0.8%。与德国2.92%(2012年)的研发投入强度相比,中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也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在全球创新百强机构中,德国上榜企业为4家,中国大陆只有华为1家企业入选。再如,尽管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在2011年成为世界第一,但人均拥量则处于较低水平。据德勤报告,2010年每百万人口中的专利数量,中国为65件,德国则高达858件;2012年中国的制造业创新指数为45.4,低于德国的56.2。从具体创新领域看,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正在快速向科技食物链的上游移动,在航空航天、深海钻井、高速列车、高温超导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风力电机等行业甚至赶上了德国,实现了局部领先,但整体影响力还不强,缺乏应有的控制力。而德国在创新上过度聚焦高端领域产品定位,造成创新的产业领域比较狭窄,也使其失去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四、软实力:中国面临品牌质量等诸多挑战,德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制度、文化等软实力是制造业发展的一种无形的导向力和影响力,是制造强国的表征。软实力可以从品牌质量、工业文化、人才教育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从品牌质量看,“德国制造”以其高质量、高性能在全球享有盛誉,在《2013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德国以23个品牌位列品牌大国第二阵营;中国虽有25个品牌入选,但相对于13亿人口,显然还处于“品牌第三世界”,在品牌影响力方面远不及德国。从工业文化看,一方面德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质量认证等制度体系,德国对于标准的依赖和坚守,使“德国制造”注重内在质量,将产品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德国拥有大量中小企业,这些基于家族经营模式的“隐形冠军”具有不断成长的天然动力。在人才教育上,德国独具特色的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培训出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也成为德国制造业强大的关键。对于中国而言,则在法律制度、质量规范、标准等软实力方面差距明显,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部分高端领域人才培养缺失,也成为制造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总体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经济规模巨大、根基稳固,在部分领域的硬实力优势明显甚至超过德国,但在效率效益、创新能力以及软实力等方面与德国相比差距较大。尽管两国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未必有长达100年的差距,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工业经济局部强势明显、整体实力尚未形成的客观现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建设工业强国的步伐。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