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帮助中心|添加收藏|English
 
     
  2015-2016中国光伏产业  
  市场回顾与展望  
     
 

2015年我国光伏产业在低迷能源市场中逆市上扬,新增装机达到15GW,并且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积装机最高的国家。在国内、国际市场强劲增长的拉动下,光伏企业产能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企业利润率得到提升,光伏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展望2016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但光伏制造业融资难、融资贵,补贴拖欠、限电和光伏电站用地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光伏产业,仍待破解。

 
2015年产业回顾

(一)产业规模迅速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2015年,中国大陆多晶硅产量达到16.5万吨,同比增长25%,16家多晶硅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满产状态,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45%提高到48.5%;硅片产能达到48GW,同比增长26.3%,全球产能占比从2014年的76%提高到78%,统计37家硅片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94%;电池片产量达到41GW,同比增长24.2%,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65.6%提高到68.3%,统计50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达85%;组件产量达到超过43GW,同比增长20%,全球产量占比从2014年的68.4%提高到71.7%,组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6%。2015年,我国新增装机约15GW,同比增长逾40%,累计装机量达到约43GW,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

2015年,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大多数企业扭亏为盈。2015年光伏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已明显增强。33家规范企业2015年整体经营情况显示,平均利润率达4.7%,比2014年提高30.6%。从细分领域看,组件环节表现要明显好于硅片环节,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

(四)光伏市场蓬勃发展,市场应用呈现多元化

2015年,我国光伏市场持续增长,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5GW,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3GW,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最大的国家。

光伏应用模式逐步多元化,目前,虽然大型地面电站仍然占据我国光伏装机总量的80%以上,但2015年,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呈现与农业、养殖业、矿业、生态治理相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受政策拉动,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也不断扩大,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

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逐步多样化。

(二)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生产成本持续下降

2015年,在内外环境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光伏企业加大工艺技术研发力度,技术水平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

骨干企业多晶硅生产能耗继续下降,行业平均综合电耗已降至100KWh/kg,部分企业甚至已低于70 kWh/kg,硅烷法流化床法等产业化进程加快;单晶及多晶电池技术持续改进,晶硅电池生产的每瓦耗硅量由2010年的约7g降低至目前的5 g左右,产业化生产的普通结构电池效率分别达到19.5%和18.3%,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部分企业生产的N型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2.9%。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PERC)、异质结(HIT)、背电极、高倍聚光、等技术路线加快发展,部分技术开始批量生产;光伏组件封装及抗光致衰减技术不断改进。

在生产工艺水平的驱动下,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多晶硅全成本降至15美元/kg,领先企业组件生产成本降至2.9元/瓦,光伏发电系统投资成本降至8-9元/瓦以下,部分分布式装机甚至降至6元/W,度电成本降至0.6-0.9元/千瓦时。

(三)光伏制造全球布局提速,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快

在"一带一路"战略引导及国际贸易保护倒逼下,我国光伏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光伏企业通过海外建厂、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全球化布局。阿特斯、保利协鑫等龙头企业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光伏项目储备达到700MW以上。部分企业选择在终端市场建厂以贴近市场,如中电电气在土耳其地新建电池及组件工厂,晶澳,天合宣布在印度合资建设电池及组件工厂;部分企业到成本洼地建厂以降低生产成本,如中利腾晖、英利宣布在泰国新建组件厂,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硅碇、硅片厂。另外,也有企业通过签订代工协议,以规避"双反"税率,绕道布局全球市场,如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建立了长期代工关系。

(五)弃光限电问题突出,融资难制约光伏发展

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与电网建设规划的统筹衔接出现问题,区域电网结构限制及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光伏电站集中开发地区面临的限电形势愈发严峻,导致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难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法》的保障性收购要求得不到切实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被限制出力的现象十分严重,出现了大范围、常态性的限电、弃光现象。据统计,2015年我国西北地区弃光率达到17.08%,其中,甘肃弃光问题突出,累计弃光电量26.19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弃光电量的56%,弃光率达到30.7%。新疆累计弃光电量15.08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弃光电量的32%,弃光率达到22.0%。

除了弃光限电外,融资难、融资贵也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我国光伏企业受行业整合及国外贸易争端等影响,基本丧失在海外资本市场融资能力。而境内融资成本较高,多数光伏企业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甚至高达10%。高额的融资成本使我国光伏企业成本高,大幅侵蚀企业利润。同时,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存在巨大缺口,补贴拖欠较为严重。现行可再生能源补贴申报程序过于繁琐,导致资金调配周期过长,使得发电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财务成本增加,产业链出现发电企业、制造企业、零部件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升级、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

 
2016年发展趋势

    产业规模仍将持续扩大,行业扩产意愿强烈

多晶硅方面,随着全球新增多晶硅产能投产和原有产能优化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将达到36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8万吨,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在11万元/吨左右。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光伏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我国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含海外工厂有望达到50GW,产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升。同时考虑到美国由于ITC(税收减免)政策将在2016年底到期,将继续掀起抢装高潮。新兴市场如印度、非洲等正大力推动光伏发展,随着配套政策及融资手段的完善,将成为下一个爆发的增长点。一带一路"地区光伏市场需求也逐渐释放,我国光伏装机在"领跑者"计划和电价下调带来的抢装驱动下,全年光伏装机市场将达到20GW以上。2016年海外光伏市场也将助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又一轮光伏热袭来,预计行业扩产意愿将会更强烈。

    产业投资持续加强,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速

在政府扶持、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之下,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回暖,光伏行业投资热情大涨,很多传统行业力图通过收并购的手段来迅速进军光伏行业。同时,我国光伏企业仍将加速拓展新兴市场,积极实施产业全球布局计划,通过海外投资设厂、海外企业并购等方式,推动国际光伏贸易格局加快演进,光伏产业投资持续加强。随着光伏市场的良性发展,光伏行业发展逐渐呈现了"大者恒大、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那些竞争力不强、经营情况不好的光伏企业将逐步通过重组退出光伏市场,而龙头企业将通过收购其他企业扩大产能以抢占市场份额,或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政策性障碍,金融机构也在通过相关政策性基金支持企业加强兼并重组,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相应指标的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光伏企业的技术门槛,上述政策的叠加也将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2016年或成为光伏行业整合、并购之年。

    融资难并网难仍待破解,非技术因素蚕食电站利润

中国光伏企业融资成本远高于美国、欧洲地区平均水平,沉重的资金负担和入不敷出的现金流使众多光伏企业苦不堪言。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主体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可选的融资工具较少,高昂融资成本抑制了中小企业发展分布式光伏的意愿。目前融资租赁、yieldco、资产证券化、众筹等方式具有不同程度限制,破解光伏融资难题根本上还要依靠手握重金的银行,2016年,光伏行业融资难并网难问题仍待破解。从2015年并网装机容量来看,新疆(含兵团),甘肃和内蒙古都已经早早地超过了国家给定额度。由于承载这些地区电力输送至需求量大的城市中心的特高压设施仍在建设期,这些省份仍将面临严峻的限电问题。我们预计其它地区,例如浙江和福建,也有可能遇到类似问题。在目前负荷与资源错配的现象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虽然电改将从制度和实操层面有效缓解目前弃光限电严重的现象,但是限电、补贴、用地压力仍在,上述非技术性因素仍将蚕食电站利润。

    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活跃,智能化水平有望提升

2016年,技术进步仍将是产业发展主题。光伏领跑者计划将继续进一步拉动高效单晶市场需求,单晶硅电池产业化主流效率有望达到20%,主流组件产品功率将达到265-270W,PERC电池、N型电池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考虑到西部限电问题比较突出,今年光伏电站将向中东部地区倾斜,农光、渔光互补等新模式将推动双玻组件、跟踪系统、MPPT逆变器等新产品需求。硅烷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工艺有望实现规模化生产,单晶连续投料生产工艺和G7、G8大容量铸锭技术持续进步,金刚线切割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应用。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将会倒逼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差异化获得进展优势。同时,光伏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以及未来全球虚拟工厂成为光伏产业升级的主要趋势,大部分的光伏企业已经逐步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光伏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有望逐步提高。未来一段时期,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高效和可靠性不再是衡量光伏产品的唯一指标,智能化、轻量、与建筑结合的要求会使产品更加多样化,并适用于多种应用和安装条件,从而实现能源互联网。

    市场应用持续强劲,装机呈现前紧后松态势

我国光伏市场虽面临局部地区限电、土地、补贴拖欠、上网标杆电价下调等问题,但政府正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附加、优化电站指标规模发放等破解瓶颈,而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也将抵消电价下调和限电带来的影响。受政策拉动,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主要分布区域转向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同时,我国初步规划"十三五"光伏装机规模目标将达150GW左右,此次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再次表明国家支持光伏发展的决心。随着国家光伏政策的逐渐落实,投资者信心增强,国内光伏市场应用持续强劲,预计2016年国内光伏装机突破19GW,将再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累计装机将达到65GW。不过,2016年6月上网标杆电价将下调,受此影响,市场很可能会出现前紧后松态势。

 
京津冀应大力发展光伏电站

具备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站条件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站的条件。

首先是符合产业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智能电网",京津冀作为未来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理应走在全国前列。

其次是自然条件优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光照资源富集的地区。仅河北年辐射量就达1450~1700kWh/m2,其中,北部和中东部地区分别为太阳能资源二类和三类地区,拥有先天的优势。

再次是地域比较广阔。京津冀地区的燕山、太行山、坝上等山区、高原以及广大平原地区,有很多非常适合发展光伏发电站的场地。

最后是建造成本下降。随着技术创新不断推进,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光伏发电成本与火电成本越来越接近,这为大规模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大问题成掣肘

尽管京津冀地区拥有一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一些影响和制约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的问题也不容视。

例如,当前政策补贴还比较低。以河北为例,2015年按照发电量0.2元/千瓦时补贴,补贴时间为项目投产后三年。这个标准远低于上海的0.35元/千瓦时,还低于邻省山东的0.25元/千瓦时,更低于湖南的20年补贴期承诺。

另外,智能电网建设落后。智能电网建设中还存有诸多技术问题,电网吸纳就近区域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量的能力不足,导致输配与供给的矛盾。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有时会直接造成项目弃电等尴尬局面。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融资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难题。由于有的项目并不拥有土地的所有权,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因此,缺资金融资难也是掣肘之一。

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应加大对京津冀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政策支持,出台税收抵免、直接补贴、贷款担保等配套优惠政策。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提升补贴标准,调动企业和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对于京津冀地区新规划的大型工业园区、开发区或大型建筑,在设计立项时,必须要求其对分布式光伏的使用比例。另外,还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和项目融资力度。在京津冀地区制定统一的分布式光伏实施细则,妥善批复和处理容量规模、选址布局等事项,避免重复投资、发展无序化。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分布式光伏项目备案,清除虚报项目、占用指标等障碍。督促各地电网公司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公布并网实施办法。改革创新方法,解决光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创新融资方式,除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等渠道外,推行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电站资产融资担保等新兴融资方式。建立完善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吸引保险机构的介入,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新型分布式光伏项目融资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CMIC相关专题 更多
  CMIC研究报告 更多
· 2016-2022年中国光伏系统EPC行业发展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 2016-08-15
· 2016-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市场分析及前景预测 2016-08-26
· 2016-2022年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供需格局及发展趋势报告 2016-08-19
· 2016-2022年中国并网光伏发电行业市场研究与企业战略规划 2016-07-21
· 2016中国市场光伏玻璃深度研究报告 2016-07-15
· 2016-2021年中国光伏电缆市场分析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2016-07-07
· 2016-2020年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产业调研及竞争格局预测 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