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更多>>

赛迪院长张立:中国新

全球范围内,中国步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首页 > CMIC专家
陆峰:互联网培育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发布时间:2016-12-14 09:56:17

来源:赛迪智库

作者:陆峰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成为当代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挡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新经济积聚新动能——提振中国信心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业态创新十分活跃,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的知名互联网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产业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对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挡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全面创新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孕育而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正在全面开启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组织创新模式,新型企业组织模式正在极大挖掘人的智慧和潜能,企业发展凭借的人口红利正在从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智慧优化组合利用红利加速转变。网络化、平台化、移动化的组织模式,改变了企业原有组织模式,拓展了企业组织边界,增强了企业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众包、众创、众筹、网络制造等无边界、人人参与、社会化企业新组织模式,不仅让各类创新要素资源得到有效适配,更是得到了优化聚合利用,全球企业、人人员工、虚拟组织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让企业焕发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企业创新主体得到更加彰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原生动力。
 
  二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正在激发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正在加速驰骋。网络连接、移动服务、精准营销、就近提供、个性定制、线上线下融合等服务,打通了供求双方的信息壁垒,让供求信息得到及时、有效的对接,不仅当下消费需求得到及时解决,潜在消费和未来消费需求也得到极大挖掘,大众消费活力得到了有效释放,网络化、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消费模式促进了大众消费结构提挡升级,为经济转型发展塑造了新的引擎。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叠加,面向未来的企业发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按需定制、人人参与、体验制造、产销一体、自组织协作、自适应管理等新的商业模式,加强了产销协作,促进了供需对接,减小了运行摩擦,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互联网促进了技术创新,当前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制造技术、工业技术、医疗健康技术、安防监控等技术加速融合,促进软硬一体、软件即服务、网络计算、智能服务等发展,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各式智能应用终端,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不仅提高了运行效率,更是孵化出了在线监控、远程维护、网络支付、网络社交、分时租赁、分享经济等大量新型商业模式,促进了大量千亿美元级别的新兴企业快速崛起,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多源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经济发展更加持续均衡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城乡均衡协调发展,幸福新农村焕发农村发展新生机,农民消费需求加速释放。凭借服务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正在以洪荒之力打破城乡二元制度藩篱,便捷繁华的商业资源、优质普惠的医疗教育资源、丰富时尚的娱乐社交资源、安全可靠的就业社保资源,这些曾经属于城市人的特权资源在互联网大浪潮中正在渐渐消失,农村电商、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虚拟社交、网络就业等互联网服务让农村人也实现了过上城市人生活的梦想,互联网让城乡发展更加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二是互联网让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地区发展“无中生有”成为可能,引擎区域发展的动力正在加速转换。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智力资源等这些曾经决定着地区发展水平的天然要素,如今变得可以创造、培育和整合,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动力正在进行新一轮转化,网络平台、服务模式、业态创新正在成为一个地区后发崛起的决定性要素和新的发展动能。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无处不在,创新创业发展哪里都一样。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均衡协调,人的发展潜力正在回归人的才华和智慧,人人皆能创新创业的社会正在全面开启。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让互联网变成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普惠便民产品,人人都拥有了平等使用互联网的权利,网络新空间让各类群体有了平等的发展新空间,背景、关系、资金、技术这些曾经在个人发展道路上的必备要素,在互联网时代正在让位于个体创造性,特权资源和客观原因这些阻碍人发展成长的外在要素正在消失,个体发展决定性要素正在回归人的内在动能。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集约化的生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绿色GDP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经济和可持续
 
  互联网促进了绿色生产生活,经济社会运行变得更加经济高效,资源集约节约型的社会正在加速形成。逛街购物、上班办公、旅游出行、网络娱乐等百姓生活皆因互联网应用变得更加绿色低碳。网络零售不仅降低实体店水电、房租和仓储等消耗,共建物流更是减轻了出行、商场、购物人群拥挤、交通拥堵的弊端。远程在线办公不仅让城市热岛般的写字楼正在消退,也减轻了上下班人群的潮汐流动。智慧旅游极大畅通了出行者和目的地之间的信息渠道,让旅游资源供求得到更加精准的有效匹配,降低了节假日人口的盲目流动。网络娱乐、虚拟社交打造无烟、无噪、卫生、安全的大众群娱、群乐的社交消费空间。互联网促进了绿色低碳生产,大数据决策、在线监测、远程维护、网络制造等新的在线、数字化生产方式,让生产资料利用更加集约高效,让生产过程更加节能节电节水,让生产排放更加绿色清洁。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开放合作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新的协作分工体系正在形成,协同创新让创新变得更加高效和富有活力
 
  一是互联网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开放合作,企业竞争从耗能竞争向合作竞争急速转变,企业发展因生态发展更加稳健。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促进了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流动,信息流正在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加快流动。过去依靠信息垄断来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天在信息平等获取的条件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唯有在技术、资金、人才、物资等方面加强紧密合作,才能提高对上下游的把控能力。
 
  二是互联网促进了不同行业跨界合作,打破了不同行业发展的组织边界,跨界融合正在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商贸业与金融业、物流业、广告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等行业的紧密合作,围绕提高用户体验,多行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电子商务服务生态圈。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了工业企业与电信企业、软件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自动化企业的紧密合作,围绕推进 《中国制造2025》,共同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
 
  三是互联网促进了企业加强国际开放合作,国际合作的国界正在悄然消失,国际人才、技术、资本正在加速流动融合。互联网跨越了国界,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相隔万里的人们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互联网平台服务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企业和民众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更加紧密的分工协作。基于网络的协同研发平台,让北京中关村互联网企业和美国硅谷科技公司研发人员,针对同一个技术难题协力攻关。基于网络的远程医疗协作平台让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多国医院的专家一起为非洲某国的疾病患者诊疗、会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让不同国家的物流企业共同接力,将“中国制造”以最快速度送到他国购买者的手中。
 
  互联网促进了中国经济共建共享发展,创新要素资源正在加速流动,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
 
  互联网促进了社会闲置资源的高效共享,提升了资源的社会利用价值。互联网让汽车、停车位、办公室、日用品等社会闲置资源利用实现人人参与、碎片分享、共同受益,改变了大众资源独占的观念,加速了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实现了资源使用权的高效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互联网促进了知识共享服务的发展,基于网络的知识社会化协作和知识交易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大规模、分布式、社会化的知识创作网络协作,让可利用信息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解决了知识创作项目个体或团队的知识短板。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交易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大众知识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基于互联网的知识交易、技能服务平台正在大规模兴起,为人民生活、企业生产提供了新的智力支持,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成为了当代中国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拥抱互联网,加速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来引领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让互联网来塑造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开启中国新经济发展征程,实现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和造福社会。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