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重塑医疗格局——中国移动医疗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7-12-11 17:18:14

来源:赛迪-互联网经济

作者:赛迪-互联网经济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在互联网技术风起云涌的时代,没有哪个行业可以遗世独立,医疗行业亦然。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医疗行业的信息共享、医患及时沟通、数据实时收集、智能检测、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移动医疗已经超越远程医疗等传统概念,成为医疗产业化中最重大的商业模式创新之一,也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阵地。
 
  萌芽期:门户思维下的信息共享(上世纪90年代-2010年)
 
  关键词:分类信息、平台搜索
 
  市场概况:医疗信息平台建立
 
  1996-1998年,中国互联网进入一个空前活跃期,应用发展迅猛。1997年10月,中国实现了四大主干网的互联互通。中文网页基础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铺设完成。1998年前后,国内主要门户网站成立并投入运营,在资本和市场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认可。医疗方面,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信息化的重要抓手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行业。
 
  2000年起,中国互联网进入了商用化阶段。中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2003年底,中国域名数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全国网站接近六十万个,网民数量超过7950万。互联网开始与行业交叉开花结果,形成具有产业特征的垂直细分领域,这其中互联网医疗即为重要方向之一。
 
  技术发展:从医疗信息化走向互联网医疗
 
  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后迅速发展,以及医疗保险的出现,推动了医疗信息化建设,互联网医疗由此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行业。2000年后,中国互联网商用化进程加速,互联网医疗也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互联网经济发展领域。
 
  商业模式:信息聚合与共享
 
  随着医疗信息化硬件建设初见成效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初创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进入市场。这一时期互联网医疗企业以医疗健康门户网站为主,围绕PC业务,通过聚合信息形成市场吸引力,力图搭建健康咨询、病理查询、药品搜索、医生和医院信息库以及简单的医患沟通平台。代表企业包括2001年成立的寻医问药网、2003年成立的丁香园、2006年成立的好大夫在线等。
 
  探索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10-2013年)
 
  关键词:医药电商、问诊/挂号
 
  市场概况:开展线上轻医疗服务
 
  随着3G移动网络建设的日趋成熟,互联网行业技术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浪潮兴起,大力探索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医疗服务。
 
  由信息聚合开始,2010年以后移动医疗行业发展开始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线上咨询服务出现,并逐渐形成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另外,随着2009年国家开始发放《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书》,第一批医药电商企业进入移动医疗市场,并成长为移动医疗市场中的坚实基础。目前市场中主要的移动医疗企业也基本于此时成立。
 
  2010年1药网、七乐康、康爱多等医药电商相继成立并推出移动端应用;2011年3月,好大夫发布移动版本应用;2013年推出住院直通车业务;2011年春雨掌上医生上线:2013年上线医生自由定价功能;2012年杏树林等医生服务产品以及针对单科领域的移动医疗产品开始出现;2013年丁香园加快扩张步伐,加大人力投入和移动互联网投入,计划推出多款医药类APP;2013年微医(原挂号网)推出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近百家医院的挂号业务。
 
  2013年,互联网医疗企业数量逐渐规模化,厂商形成生态矩阵;移动医疗行业最主要的四个产业板块基本形成,分别为移动问诊、移动挂号、医生服务以及医药电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为移动医疗市场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移动医疗市场在此期间真正意义上开始探索具有服务付费价值的商业模式和产品。
 
  技术发展:移动医疗崛起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以及中国网民数量的指数级增长,这些都为移动医疗市场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成为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2年,中国网民人数为5.64亿,居全球第一,远超第二名美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同样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浪潮带来了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2012年网上购物交易规模突破万亿元,达到1.38万亿元,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在此基础上,移动医疗服务探索全面启动。
 
  商业模式:多方探索盈利模式
 
  我国移动医疗主要针对病患就医的各个“痛”点,比如针对自问自诊的自诊平台、问诊平台,针对挂号预约的挂号平台、预约平台,针对检测咨询的各种医疗健康软件,还有针对购药环节的各种导医平台等。企业各自探索自己的移动医疗盈利模式。
 
  以春雨医生为例,其从综合问诊开始,推出私人医生等服务,建立了融合医疗、健康管理产品生态,并着力掘金健康大数据。春雨医生于2011年成立,作为中国最早的移动医疗企业之一,春雨医生在成立之时便推出其掌上医生APP,致力于利用移动互联网拉近患者与医生的距离,实现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2012年,春雨医生推出博士诊所咨询服务,并提供医生线上自由定价体系,探索盈利模式。2013年,春雨医生推出育儿医生APP,涉足母婴健康领域,同期新版春雨掌上医生APP开设会员服务,开起其C端盈利模式的尝试。2014年,春雨掌上医生更名春雨医生,加入“空中诊所”服务功能,并与京东云合作,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数据解读服务;同期,春雨医生完成了C轮千万美元融资。2015年,春雨医生与线下药店合作来开设线下诊所,实现了其业务布局的突破;其中场所、医疗设备和医保资质由合作医院负责,春雨医生则负责制定标准和管理流程,通过网络调配医生资源。总体看,春雨医生已构建以综合问诊平台为主、垂直人群、垂直服务细分的问诊咨询为辅,医疗、健康管理相融合的产品生态。
 
  成长期:行业加速发展(2014-2015年)
 
  关键词:医生服务
 
  市场概况:围绕需求拓展商业版图
 
  伴随移动医疗发展的积累日益丰富,关于以服务医生、医院和患者哪一方位切入点的讨论也日益深入。不同于其他互联网行业传统医疗机构独立而封闭,医生又与医疗机构深度捆绑,在实践过程中成为资源调配的核心;而患者又因为医学门槛等原因对医生深度依赖,所以市场中逐渐形成了移动医疗市场服务应该以医生服务为核心的行业共识。
 
  医生市场方面,因体制发展而造成的医生工作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医疗行业的市场发展效率。首先,医生与医院深度捆绑,医生的阳光收入受到限制。其次,我国高水平医院分布高度集中导致患者分布集中,高等级医院医生工作强度极大。从2015年数据来看,中国252万执业医师年诊疗人次达到76亿,69.2%的医生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19.1%的医生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最后,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医患沟通渠道闭塞导致了目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
 
  为了解决以上医生市场需求,移动医疗企业通过服务医生与医院体制、设备、服务等形成交互;同时也通过服务医生联动医药电商、医疗保险、医疗检验等付费服务。另外,企业也通过服务医生沟通患者,一方面帮助医生建立品牌,另一方面也通过医生品牌构筑移动医疗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2015年我国注册执业医生数量超过252万。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已公布医生数量的移动医疗平台中,已有5家厂商渗透率超过10%,其中春雨医生达到20%。移动医疗基于医生需求,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服务解决方案,医疗平台实名医生用户已初见规模,渗透率最高达近20%,移动医疗医生服务初步得到认可。
 
  商业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
 
  在医生服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针对专门病种的移动医疗商业尝试也在市场中广泛发生,其中服务高频词医疗需求的妇儿市场和慢性病市场是典型代表。
 
  女性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电商等市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针对女性开发的移动医疗产品也天然具有高频高黏性的特征,由女性医疗市场出发延伸到婴幼儿医疗市场,这一市场细分在2014年之后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以美柚、宝宝树、阳光妇儿、育学园等企业为代表。
 
  2014年起,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兴起,使慢性病管理的持续监测和移动化发展成为可能。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健康管理市场的产品构成慢性病管理体系的核心,智能可穿戴设备、医药耗材以及医生随诊付费成为慢性病管理市场的主要变现渠道。其中以掌上糖衣、康康血压、东软熙康等企业为代表。
 
  监管动向:多点执业盘活医师资源
 
  国家政策成为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中,多点执业盘活了医师资源,推动了移动医疗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
 
  2009年卫生部颁发《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1年3月起北京开始实施《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经注册,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2至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
 
  2014年12月,邓开伯教授在北京慈诚医疗开设工作室,试行医师多点执业,引起业界轰动。
 
  此后,多点执业逐渐成为北上广深等城市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的常见工作行为。
 
  成熟期:链接线下和展望未来(2016年至今)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
 
  市场概况:技术赋能资源再分配
 
  2014年10月,友德医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联合成立广东省网络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医院。浙江桐乡市政府于2015年12月正式宣布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上线。移动医疗模式与线下进行了更深度的结合,随后贵州、四川省将远程医疗服务纳入基本保险基金支付范围,通过政策保障推动移动医疗发展。
 
  商业模式:互联网医院爆发
 
  2016年起,通过更深层次地与传统医疗行业结合,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始尝试进入除问诊和挂号以外的就医环节。互联网医院应运而生。
 
  互联网医院是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延伸医嘱、送药上门等服务,核心业务是医患间的在线诊疗与医医间的远程会诊,核心价值是可以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升基层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2016年末-2017年初,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医院集中爆发。2016年12月全国共成立互联网医院34家,其中由互联网医疗企业主导成立的互联网医院21家,互联网医院呈现爆发态势;2017年3月银川集中签约15家互联网医院,签约企业包括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银川市政府也随之出台多项互联网医院工作制度、监管制度、医生准入、医院管理、医保对接等政策性文件。
 
  互联网进一步深入传统医疗行业,推进就医窗口从医院体制内转移至手机客户端,促进医疗资源的平衡配置,同时为医院作为信息孤岛而出现的封闭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另外,以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为代表的移动医疗企业继续扩大自身资源优势,春雨医生通过开放问诊平台获取更多患者资源,打造移动医疗流量入口,平安好医生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打通“医疗+药品+保险”服务体系,助力其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在算法科学日益成熟,数据经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应用出现端倪。2016年以影像识别、辅助诊疗和健康管理为主要目标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以多种形态的解决方案助力医疗服务效率的提升。尤其在医疗影像方面,技术正在帮助早期癌症筛查,帮助患者提高生命存续率。虽然目前在单病种的市场空间不大,但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中依托医疗人工智能为技术基础的移动医疗将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监管动向:国家卫计委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
 
  2017年国家卫计委办公厅相继下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对以轻问诊为主要诊疗模式的互联网医疗给予了明确的规范,明确了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在卫生部门备案,同时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明确表示,与其他诊疗科目是一样的。这两项规定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来看,政策对于互联网医院控制力初现,发展进入调整期。
 
  移动医疗将迎飞跃式发展
 
  政策利好,医疗制度改革拓展市场空间
 
  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医师多点执业无需再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书面同意”,通过放宽条件、简化程序、优化政策环境推进医师合理流动,这一举措有效增加移动医疗资源的丰富性。
 
  2016年10月,《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也随之发布,规划出270个城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
 
  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与医疗资源的下沉,移动医疗企业对于联接分散的基层医疗机构将起到重要作用。
 
  大体量平台企业形成,垂直领域尚有较大空间
 
  从2014年爆发至今,移动医疗经过快速的发展与整合,目前已经出现具有用户体量、资源资本优势的领先企业。未来随着APP红利的下降,拥有流量的平台企业优势将会进一步体现,出现强者更强的格局。
 
  与此同时,在慢性病管理、基因检测、养老保健、海外医疗等垂直细分领域依旧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对于移动医疗新进入者而言,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以及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将成为企业主要发力方向。
 
  盈利模式日渐清晰,打通商业险成未来趋势
 
  移动医疗各厂商探索盈利模式初见成效,现阶段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分为面向患者提供医疗增值服务、面向企业提供广告投放服务与面向医药电商、民营医院进行导医导药三种主流盈利模式。与此同时,移动医疗企业正在积极探索与商业保险的合作,未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与医疗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险将成为移动医疗市场核心控费与付费方。
 
  互联网医疗市场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获得飞跃式变革,资源丰厚、模式创新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成为不同细分领域的领先者,市场竞争新格局逐步成形。(姜昕蔚  易观分析师)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