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
  • 010-88558925010-88558943
  • 010-88558955010-88558948
CMIC专家更多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

3月21日,SEMI产业创新投资论坛在上...更多>>

赛迪研究院未来产业研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更多>>

中国市场情报中心 > CMIC研究 > CMIC观点
CMIC:ICO——区块链的新商业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10 10:02:00

来源:赛迪-互联网经济

作者:赛迪-互联网经济

【打印】 【进入博客】 【推荐给朋友】

  【CMIC讯】进入2017年以来,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的暴涨,作为新型数字加密货币主流的发行渠道,基于区块链的ICO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不过,由于数字加密货币本身的高投机性、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跨境特征以及监管的缺失,ICO的风行,很快引发了两极化的评论。赞誉有加者有之,认为其为区块链创业企业开启了新型融资渠道,助力区块链的商业化进程;深恶痛绝者亦有之,认为其成为圈钱的工具,必须严加监管甚至取缔。
 
  起源与现状
 
  ICO,英文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公开募币,是以初始产生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回报的一种筹措资金的方式,是币圈类比IPO(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创造出的一个概念,就本质上而言,ICO是把所发行的标的物由证券变成了数字加密货币。
 
  数字加密货币是区块链内置的代币,用于区块链平台内流通和费用结算,具体可用于支付手段、汇兑手段、抵押手段、激励手段、权益证明和资源控制等用途,是区块链生态内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对区块链创业企业而言,用代币进行募资具有天然的便捷性。回溯ICO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ICO这个概念,早期的ICO项目被视作众筹的一种形式,后期才逐步被提炼成ICO的概念。
 
  2013年6月,万事达币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起了众筹,共众筹5000个比特币,被认为是明文记载最早的ICO项目,可惜的是,万事达币并未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已经销声匿迹。之后,2013年底,币圈内涌现出了大量的ICO项目,其中便包括至今依旧活跃的几个大币种。2013年12月,未来币NXT成功发起ICO募集,募集21个比特币,当时约为6000美元,NXT发展势头很好,被称为竞争币三剑客之一,后来竞争力下降,目前NXT位居数字加密资产市值排行前50名,约为1亿美元左右。
 
  2014年,比特股Bitshares和以太坊Ethereum先后发起ICO,将ICO推上高潮,以太坊也被视作迄今为止最成功的ICO项目。2013年年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布了以太坊初版白皮书;2014年7月份,团队创建了以太坊基金会,在24日开始了创世纪预售,为期42天,累计募集31,531个比特币,共发行7200万以太币。截至目前,以太坊已经成为区块链2.0的代表,也成为市值仅次于比特币的第二大数字加密货币。
 
  2015年以来,随着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区块链平台的成熟,大大降低了区块链创业和ICO发行的成本,ICO几乎成为区块链创业企业融资的标配。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区块链概念的火爆,基于区块链的创业项目开始在国内受到关注,国内开始出现专门为ICO提供服务的平台,生态链的成熟反过来催发了国内ICO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相继出现了不下于9家ICO平台,累计为27个项目募集资金1.41亿元。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显示,截至2017年7月18日,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达到43家,累计完成ICO项目65个,其中2017年以来通过ICO共募集63523.64个比特币和852753.36个以太币,按照比特币20000元和以太币2000元单价计算,共募集人民币约30亿元,远超2016年全年水平。
 
  从国际范围内来看,2017年进入ICO项目的高峰期,据Coindesk ICO跟踪工具显示,2017年4月以来,ICO月度融资金额出现快速上涨,当月融资金额1.04亿美元,5月环比增长123%至2.32亿美元,6月环比增长99%至4.62亿美元,7月环比增长24%至5.74亿美元。
 
  模式与合规分析
 
  从分类上看,ICO的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创业企业在官网或论坛中直接进行ICO项目发布,另一类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项目发布。早期的ICO项目多是区块链企业自行操作,随着项目的增多开始出现第三方平台,现在的主流模式是同时在官网和第三方平台上进行项目展示,多渠道引流。
 
  在具体业务流程上,ICO项目主要包括预热、开售、投后管理三个阶段。如果是在第三方平台展示,还需要经过ICO平台的形式审核。为了激励投资人积极参与,ICO项目通常采用分阶段发售的方式,即包括早起鸟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等,其定价原则是,越是早期参与,便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项目代币。
 
  在ICO项目中,区块链创业企业平均募集约2000比特币左右,按照目前市价,折合人民币约4000万元~6000万元。对投资者而言,通过支付比特币或以太币,获得区块链企业发行的代币,其回报主要体现为代币的币值增值和区块链企业自身的项目分红。考虑到区块链企业就其自身业务而言,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盈利,投资者看中的主要还是代币自身的币值增值。
 
  ICO第三方平台则定位于信息中介,只是提供项目展示窗口,不承担实质性审查责任,也不对投资者损失承担责任。比如,ICO第三方平台币众筹在《投资风险揭示书》中就明确写道:“币众筹平台仅为您提供公司及项目信息。虽然币众筹平台努力通过制定规则等方式使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真实有效,但币众筹平台对于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做担保,您对上述信息的理解和利用应当依赖您独立的思考、投资经验和投资判断。币众筹平台对投资收益不做任何承诺,同时对投资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
 
  从业务属性上看,ICO与股权众筹有高度的相似性,与IPO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考虑到国内并未出台股权众筹相关的监管框架。在合规性分析上,主流的着眼点都聚焦于ICO是不是变相的IPO行为,是否需要纳入IPO相关的证券发行监管框架之中进行管理。
 
  尽管ICO生态圈内的企业以支付手段为加密数字资产而非法币为由,认为ICO与IPO有着本质的区别。但随着ICO项目的日益火爆和诈骗性项目的增多,监管机构开始倾向于将ICO视同证券发行行为进行监管,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2017年7月25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份监管报告中明确表示,“ICO代币应被归类为证券,向美国投资者出售证券的人,需在证券监管机构进行登记。”8月初,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亦发布声明称,该机构的监管规定下,某些代币出售等同于证券发行。
 
  就国内而言,对于ICO仍然没有统一的监管规定,不过,在当前金融强监管和金融防风险的背景下,将ICO纳入监管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生态圈构建难 ICO风险大增
 
  从业务理念和新技术发展角度上看,ICO为区块链初创企业提供了新型的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门槛和投资者投资门槛,增强了创业者对项目的主导权,也刺激了各种区块链创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助于加速区块链商用化进程。
 
  但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出发,ICO项目具有高风险特征,已经越来越不适于普通投资者参与其中。先不说大量的金融欺诈团伙打着ICO的名义进行圈钱,既便是在持续发展的ICO项目,其发展前景也开始面临越来越高的不确定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数字加密货币市场具有高度的马太效应,在比特币、以太币等龙头币种已经占据市场前列位置的前提下,新发行的代币资产已经越来越难以复制前辈们的辉煌。
 
  代币的价值本质上取决于所在区块链的生态圈,只有打造一个强韧的生态圈,代币才有上涨的空间,以太币ETH与以太坊的共荣便是经典案例。但以太坊的成功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很难被复制。加密数字资产具有典型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自2016年以来,几个大的区块链吸引了行业内一流的人才和较多的投资者,大的矿池只挖几个主流的数字货币,大的场景也只愿意和已经成功的区块链合作。对于新的ICO项目,只能以牺牲去中心化和区块链安全性为代价,不走寻常路,代币发行容易,却大大稀释了代币的长期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非“POW共识”算法影响去中心化
 
  POW(工作量证明机制)共识机制,基于节点算力分配记账权,是公认的达成区块链去中心化特征最有效的机制。既便存在电力和能源浪费的问题,比特币、以太币(现阶段)、莱特币、达世币、Zcash、门罗币等市值靠前的币种都采用POW机制,瑞波币定位于联盟链,所以未采用POW机制。正因为采用了POW机制,这些竞争币和山寨币才能在数以千计的数字加密货币中脱颖而出。
 
  要采用POW机制,需要得到矿工们的支持。问题是,矿工们的计算资源有限,忙于挖那些市值高的主流数字货币,无暇顾及层出不穷,且没有价值保障的ICO代币们。得不到矿工们的支持,没能采用POW机制,便不得不采用各种POS和类POS共识机制,结果又带来了中心化或弱中心化问题(即易被操纵)。而一个具有中心化特征的区块链很难建立起完整的生态圈,用中心化的区块链去取代中心化的机构和业务模式,多此一举。
 
  代币预挖打压升值空间
 
  既然得不到矿工们的支持,很多ICO项目索性通过预挖的方式把代币一次性发行完毕。况且,采用挖矿发行的数字加密货币的发行期间多在百年以上,绝大多数ICO项目也没有这个耐心和信心存续百年之久。另外,ICO项目要构建生态圈、实现远大理想也需要大量启动资金,而资金只能来自ICO代币销售,自然是卖得越多越好,一般占到代币总量的50%~70%左右。
 
  问题来了,代币在ICO阶段被售出或被创始团队持有,聚集在少数人手中,便产生了天然的巨庄。对于存在大庄家的投资品,理性的投资者自然不敢碰,代币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流转,缺乏升值空间。反观一些真正做起来的预挖型数字加密货币,在早期多会采用免费送币的方式把代币分散化,用户基础大了,交易便活跃,币值自然也有了升值空间。
 
  截止到2017年7月,在Coinmarketcap有统计的数字加密货币已经达到1000多种,还不包括已经夭折的货币和很多ICO货币。数字加密货币又是个典型的马太效应市场,两极分化严重,各种资源向已经成功的大区块链集聚,不得不承认,区块链ICO已经过了风口期。
 
  缺乏实质创新
 
  现阶段绝大多数ICO项目都缺乏实质性创新,多是采用拿来主义,把比特币、以太币、瑞波币等几个主流的区块链的优点或特征进行简单重组(很多仅局限于白皮书设想),再打着远大理想的旗号,便出来融资了。而这些理想,通常都不能落地。
 
  比如,有的ICO项目立志改造国内公立医院低效率的运作模式,想把病历、处方甚至各科室内部终端诊疗系统统统搬上区块链,打造一个透明的医疗体系;有的ICO项目想打造国内商品流转的溯源机制,积累大量商家和用户,构建流量平台,大有再造一个阿里巴巴之势;有的ICO项目想打造全球统一的数字资产发行与交易平台,实现数字资产的跨境无障碍流通等。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站在ICO项目投资人角度,实在没有必要为这种极低的小概率事件买单。
 
  刺破泡沫 回归初心
 
  如上所述,绝大多数ICO项目自身并无发展前景,只是数字加密资产市场的暴涨使得ICO逐步沦为投机性工具,为了投机而投机,很少有人在意项目本身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ICO逐步呈现泡沫化趋势。在这场泡沫中,即便是用常识判断就不靠谱的项目,也能得到投资者的热捧。
 
  由于投资者的狂热,使得各种诈骗性项目涌现出来,最典型的便是打着ICO的旗号做加密虚拟货币传销,和P2P火爆时e租宝们打着P2P的旗号做“互联网理财”如出一辙。相比P2P行业当时20%的年化收益率,打着ICO的旗号行传销之实的传销项目可以打出200%甚至2000%的收益率,再加上巧舌如簧的宣传,诱惑性更大,危害也更大。迄今为止,恒星币案、万福币案、中华币案,百川币、维卡币、珍宝币、五行币等,均是已经被查获和曝光的数字货币传销案,更多的则尚未浮出水面,等着投资者以身犯险。
 
  金融行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所有的泡沫最终都会破裂。无论是有实物支撑的郁金香、邮币卡,还是缺乏实物支撑的加密数字资产和ICO项目,均是如此。
 
  就ICO的前景而言,若要回归助力区块链创业企业融资的初心,刺破泡沫是不可避免的方式。泡沫的破灭需要一个导火索,就ICO热潮而言,这个导火索要么是监管的突然出手,要么是爆发类似e租宝波及面巨大的风险事件。只是对投资者而言,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为时已晚。就区块链创业企业而言,ICO泡沫的破灭虽然会提高融资门槛,降低融资金额,但只有把鱼目混珠的劣质项目清除出去,真正有前景的项目才更容易脱颖而出。(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拂晓晨风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8610-8855 8955 zhouhl@staff.ccidnet.com

广告发布: 8610-88558925

方案、案例展示: 8610-88558925

Copyright 2000-2011 CCIDnet.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000080号 网站-3